爱的对话:神的应许与我们的赞美如何塑造诗篇
一首圣灵之歌,神赐福其民,其民亦颂赞神
引言
虽然圣经没有明确记载,但传统上认为,祭司兼文士以斯拉(或其他被掳归回后的编者)在神的指引下承担了这项汇编工作。其任务是“收集并汇编作为圣灵之歌的《诗篇》”。这发生在以色列民从长达七十年的巴比伦之囚中奇迹般归回后的国家重建关键时期——这次归回是神向亚伯拉罕和大卫所应许,由耶利米所预言,并由但以理所祈求的(耶利米书 29:10, 但以理书 9)。
《诗篇》汇编的意图与背景
《诗篇》的作者包括许多人物,从以色列的伟大君王大卫,到智慧的所罗门,领袖摩西,以及诗班长亚萨。《诗篇》的写作时间跨度长达千年,从摩西时代到被掳归回时期。其内容涵盖了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从庆祝君王加冕的喜悦之歌,到因国家沦亡而发出的深切哀叹。因此,编者们面对的是一份浩瀚的属灵遗产。
面对如此多样化的合集,编者们刻意选择不按时间顺序或历史事件来编排诗篇,也没有选择按作者或文学体裁(如“赞美诗”、“智慧诗”或“哀歌”)进行分类的简单方法。他们的目的,不是将《诗篇》呈现为一本个人诗歌选集,而是作为一本经过有意汇编、整体传达单一明确信息的“书”。这一意图的核心,是为了阐明贯穿整个诗集的神与祂子民之间活生生的“对话”。
解读《诗篇》编辑结构的三个支柱
自1985年杰拉尔德·威尔逊(Gerald H. Wilson)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学界提出了各种分析来探讨这一编辑意图。在这一丰富的讨论基础上,我想提出我自己的观点,这是我自1994年以来逐篇研究诗篇多年后,于2009年构想出来的。该分析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下三个支柱:
圣约之爱的回应结构: 整本《诗篇》拥有一个宏大的结构,卷一至卷四是神的圣约启示,卷五是子民的回应。
双重圣约结构: 卷一至卷四本身由两个圣约轴线错综复杂地编织而成:亚伯拉罕之约(以摩西为代表) 和 大卫之约。
赞美与纪念节期的结构: 卷五(由四个诗集组成)遵循一个有意义的四部分结构,其模式源自大卫的感恩赞美和以色列的纪念节期。
我希望从这个综合的视角,深入探讨《诗篇》信息的神学深度。
《诗篇》由五卷组成
首先,在希伯来文手稿中,《诗篇》被分为五卷。从使徒保罗引用“正如诗篇第二篇上记着说”(使徒行传 13:33)可知,这种划分和诗篇的编号在福音书时代就已经确立。
卷一: 诗篇 1–41
卷二: 诗篇 42–72
卷三: 诗篇 73–89
卷四: 诗篇 90–106
卷五: 诗篇 107–150
卷一至卷四:“我要作他们的神”——由两个圣约编织的结构
卷一至卷四的构成并非遵循单一的叙事线,而是拥有一个两个轴线相交的、神学上更为深刻的结构。一个是“摩西轴线”(卷一和卷四),以亚伯拉罕之约(成为大国,应许之地)为背景。另一个是“大卫轴线”(卷二和卷三),聚焦于大卫之约(一位君王,一个王朝)。第二组轴线涉及神主动作为的视角,即“引导者”(卷一和卷二),以及作出回应的子民,即“被引导者”(卷三和卷四)。这两组轴线立体地呈现了神圣约的全貌。
1. 【卷一】耶和华为王(摩西/引导者)
本卷描绘了以摩西为代表的子民的形成,是亚伯拉罕之约中“成为大国”应许的实现。耶和华作为“牧者,以色列的磐石”,作为他们的君王,引领并塑造祂自己的子民。这一主题在诗篇第18篇中得以延续,该篇引用了大卫最后的诗歌(撒母耳记下22章),从而奠定了神王权的根基。
2. 【卷二】圣子成为君王(大卫/引导者)
本卷基于大卫之约,描绘了由神所立的“君王”领导子民。耶和华应许大卫:“我必使你的后裔接续你的位”(撒母耳记下7章)。结束本卷的诗篇第72篇,庆祝了圣子继承王位,成为引导子民的领袖。
3. 【卷三】神的居所(大卫/被引导者)
此处发展了大卫之约的另一个方面,即“君王为神建造殿宇(圣殿)” 的主题。描述了“神的居所”被确立为子民敬拜的中心。然而,本卷以诗篇第89篇的哀叹结束,圣殿被毁,圣约似乎被撕毁,标志着神的子民面临危机。
4. 【卷四】子民的居所(摩西/被引导者)
亚伯拉罕之约的另一个方面,“应许之地”,成为本卷的主题。随着地上的圣殿被毁,子民回到摩西的诗篇第90篇的认信中:“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在这里,神自己被呈现为子民得以安息的“居所”,并且“他是我们的神;我们是他草场的民”(诗篇 95:7, 100:3)的关系得以确立。
卷五(分四个诗集):“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为回应神对圣约坚定不移的信实——祂照着向亚伯拉罕和大卫所起的誓,将子民从巴比伦带回——子民现在作为一个群体,以感恩和赞美作出回应。
这种回应的核心表达——“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正是大卫安放约柜时所唱的诗歌(历代志上 16:34)。这也是从巴比伦被掳归回的子民在为第二圣殿立定根基时,满怀深情所唱的回应(以斯拉记 3:10-11)。卷五中呈现的三个伟大的纪念节期(结构上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在旷野的时期)精确地遵循了从拯救到完成的救赎历史模式。设立这些节期是为了让子民亲身体验并牢记救赎的应许。赞美之词“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哈利路亚!”是概括了这一宏大救赎叙事的信仰告白。
5.1 逾越节(正月):称谢耶和华
纪念从埃及为奴之地得解放,赞美拯救他们的神的大能。
5.2 七七节(三月):因他本为善
纪念在西奈山赐下宝贵的话语(律法)。诗篇119篇(由22段组成)是核心,颂赞神的律法是赐予子民生命的美好礼物,并立誓要遵守它。这种对律法的忠诚,成为下一阶段所歌颂的神之保护的基础。
5.3 旷野之旅(四十年):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本部分收集了“上行之诗”(诗篇120-134篇),这些诗歌是在前往应许之地耶路撒冷途中的朝圣之歌。这展示了一种回应式的圣约关系:那些在诗篇119篇中立誓“遵守律法”的人,反过来,在他们的旅途中和在祂的城中“被神保守”。诗歌颂赞了神在人生旅途中的引导,并以诗篇132篇高声宣告向大卫所起之誓的实现为其高潮。
5.4 住棚节(七月):哈利路亚,阿们
这是一个庆祝旷野旅程结束、进入应许之地的丰收节。它也指向一种末世的盼望,庆祝所有苦难的终结,以及在一个新国度里新创造的完成。
结论:一本赞美与感恩之书,一篇盼望的叙事
《诗篇》不仅仅是一本诗集,它堪称“圣经中的圣经”,是为引导信徒的旅程而有意汇编的。其整体结构可以概括为神与人之间爱的圣约中的一次回应。
神的圣约启示(卷一至卷四):“我要作他们的神”(出埃及记 6:7)
耶和华作王治理祂的子民。
耶和华赐给祂自己的国度一位君王。
耶和华建造圣殿,以示祂居住在子民中间。
耶和华自己成为祂子民的居所。
子民的信实回应(卷五):“他们要作我的子民”(耶利米书 31:33)
子民以敬拜和赞美回应神:“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哈利路亚。”
这就是整本《诗篇》的神学结构,也是它能持续为历代所有信徒提供祷告和赞美典范的原因。
补充:关于现代研究趋势
在当代《诗篇》研究中,将整本《诗篇》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阅读的趋势——即“正典进路”——因杰拉尔德·威尔逊(Gerald H. Wilson)的里程碑式研究而得到了显著推进。¹ 这种方法将《诗篇》不视为简单的诗歌选集,而是视为一本经过有意编辑、带有明确神学信息的书。他观察到诗篇第1篇和第2篇作为整本《诗篇》的引言,对后续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近期,何颂贤(Peter C. W. Ho)在这一思潮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进一步发展。在他2019年的主要著作中,² 他分析整本《诗篇》的结构是为了“展开大卫之约的叙事”,并认为这一叙事是整本书编辑背后的主导逻辑。
¹ Gerald H.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SBL Dissertation Series 76 (Chico, CA: Scholars Press, 1985).
² Peter C. W. Ho, The Design of the Psalter: A Macrostructural Analysis (Eugene, OR: Pickwick Publications, 2019).



